【皮膚癌】六旬婦增生肉粒以為生疣脫除 持續復發愈長愈大確診皮膚癌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2/02/18 15:59

分享:

分享:

陳厚毅醫生表示,皮膚癌的表徵有時與疣極相似,陳醫生提醒一些曬到太陽的皮膚,若出現不正常的皮膚增生就要留神,也有可能是皮膚癌。

愛美是人之天性,最怕臉部長出痘痘、油脂粒或是雀斑,據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指,具傳染性的疣,同樣會長於臉部,不少人更將之跟油脂粒混淆,以致耽誤醫治,甚至令疣愈長愈多,造成困擾。

疣是一種過濾性病毒,即人類乳頭瘤病毒(HPV),可經皮膚細微破損處入侵身體,引起皮膚傳染性疾病。陳厚毅醫生強調疣的HPV病毒,跟子宮頸癌的HPV病毒並非同一種類型。

傳染性皮膚病

疣可引起表皮的不正常角質增生,形成細小粗糙的突起,大小約1至2毫米,卻不會疼痛。重點在於疣具有傳染性,有可能波及身體其他部位,其數量更會隨時間增加,甚至傳染給家人。

在公共場所盡量避免赤腳,以免腳部感染表面呈鱗狀、帶黑點的疣。(iStock圖片)

陳醫生指,身體任何地方都有機會生疣,主要分為尋常疣、扁平疣等。扁平疣多出現在臉、頸、胸腹等位置,呈啡、黑或肉色。而尋常疣多長於手和腳,其表面則呈鱗狀,患處很多時會長出微細血管,呈現很多黑色小點。

事實上在公共場所很容易接觸到疣病毒,如扶手、門柄等,而健身房、瑜伽課等有機會共用物品的場所亦是高危地方。陳醫生指小朋友好動,喜歡摸東摸西,或是抵抗力較低的長者等,又沒有做好清潔或消毒措施,感染疣的機率較高。

若發現感染疣,應盡快求醫,不要抓傷生疣的位置,以免感染其他部位,同時要避免皮膚有其他傷口,減低蔓延的可能性。陳醫生強調,疣最好不要自行處理,別以為剪去、拔掉便一了百了,皆因疣長在皮膚深層,不可能單從皮膚表面就解決,而產生傷口更有可能感染細菌。

臉上的疣多為扁平疣,呈啡、黑或肉色。(iStock圖片)

分清疣或油脂粒

大多數疣患者會選擇到美容院或找醫生治療,陳醫生直言,一般人未必有足夠的醫學知識去「斷症」,很難確切分辨出疣、痣或油脂粒。簡單來說,疣可以突然在任何部位出現,而且會愈長愈多。油脂粒其實多數長於油脂分泌旺盛的位置,通常圍着眼邊或者臉部的T字位。而痣則是黑或啡色,通常分開一粒、兩粒的個別出現,也不會突然長出很多。

現時疣以冷凍和激光治療為主,前者安全性高,利用攝氏-196度的低溫液體氮氣將疣消滅,創傷性較低,一般不會有傷口和疤痕,在療程後可即時如常生活。至於臉、頸或是頑固的疣,可採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療,可精準地將疣消滅,傷口較小,約一至兩星期可復元,一般不會留下疤痕。

疣始終是手術的治療,若處理不好,除了解決不了疣的問題,嚴重時更會造成傷口留下「印」,或是疤痕增生。即使斷症正確,脫疣儀器操作者的專業程度也要考慮,如掌握不了疣在皮膚的深度,致傷口太深的話,便有機會出現疤痕增生的問題。陳醫生提醒,在選擇治療方案時,可留意有否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(FDA)認證,或是特別的科研實證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脫不清易復發

疣在完成治療後很少復發,但人體不會對疣產生免疫力。至於疣常見的脫不清、難斷尾問題,陳醫生指主因是脫疣時未能徹底清除疣病毒,致傷口好得七七八八時再復發。另一方面則是再次接觸受疣病毒污染的物品,如化粧用品、瑜伽墊、毛巾、拖鞋等,便有機會再次生疣。

以陳醫生所見,很多時臉上的皮膚增生,未必是疣。曾有一名60歲女士,她額頭位置有粒肉色的皮膚增生,以為是疣便到美容院脫疣,初時疣是有縮小了,但後來又復發,而且愈長愈大,後來才確診為皮膚癌,最後要切除整個皮膚增生組織才能徹底解決問題。陳醫生說:「有時皮膚癌的表徵,跟疣好近似。遲了去診斷,有可能有生命危險,如果有些疣脫極都不清,就要留意是否皮膚癌。」陳醫生提醒一些曬到太陽的皮膚,若出現不正常的皮膚增生,也有可能是皮膚癌。

公共場所的扶手、門柄等,上面有機會沾有疣病毒,外出時要更為注意個人衞生。(iStock圖片)

預防勝於治療,日常要做好個人衞生,如養成回家後洗手的習慣,可減低生疣的機會。基於疣是HPV病毒,可經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,要避免直接接觸患者患處,不要跟他人共用日用品,如毛巾、剃鬚刀、枕頭床單等。在公眾場所,如健身室、游泳池、桑拿室等,要避免使用公用物品、赤腳等。至於現時流行到酒店Staycation,房間地氈或浴室地板有機會存有疣病毒,即使無可避免要赤腳,之後也要盡快徹底清潔腳部或手部。

記者:劉妙賢